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孩子吃软不吃硬怎么教育的一些知识点,和孩子只吃软不吃硬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孩子只吃软食物,一点硬的都不吃怎么办孩子软硬不吃心理学幼儿13-15个月时,吃东西吃得越来越好,咀嚼时双唇可闭合,下颌稳定性提高可用杯子喝水,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良好,这个时候小朋友就不用和大人分餐了,并可以尝试学习吃硬的东西,如咬饼干等。
孩子如果长期只吃软的,一点硬的食物也不吃,将会有很大的危害。会对孩子的咀嚼能力、牙齿发育、语言发展、营养摄入、融入集体等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后果。
01、为什么有些孩子只吃软的食物
家长是陪伴照看孩子最多的人,无论是平时,还是用餐时,都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发现孩子只吃软食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3点原因:
一、生理原因:
1、牙齿问题,比如蛀牙牙疼
2、咬肌无力,咀嚼能力下降
要想排除这些情况,家长还可以询问孩子是否牙疼,并查看孩子是否有蛀牙?
观察孩子吃东西的时候,脸颊两侧磨牙是否咀嚼食物?
是否只用门牙啃咬食物?
是否吃较大的块状食物时,一吞咽就会感到恶心反呕?
二、心理原因:不敢接受新食物、负面经验
回想一下孩子是否从未吃过硬的食物?
孩子是不是从来都不敢接受没有吃过的食物?
是否曾经被很硬的食物硌到过牙齿,从而有了心理阴影?
三、不良的饮食习惯:挑食、口味喜好
孩子是否有挑食的坏习惯?
是否只喜欢吃软的食物,并且觉得硬的食物不好吃?
02、该如何解决这些情况呢
如果孩子是有蛀牙或是吞咽器官有问题的话,建议带孩子去医院的牙科或耳鼻喉科检查并解决孩子的生理问题。下面我们针对不敢尝试硬的食物和咬肌无力的孩子,给到大家一些练习建议和解决方法。
一、减少流食摄入
正常餐点时间,在保证营养摄入足够的情况下,平时饮食时,需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流食和软食摄入(刚开始不在饭点时间练习吃硬食)。
二、找出基线
将孩子目前吃的最多的食物做成不同的硬度,测试孩子目前能接受的硬度基线是什么。
三、基于基线确定不同硬度所对应的食物
1、对于不接受硬食的孩子
按照测试出的基线,在基线的基础上找出不同种类的硬食(要比基线食物硬),尽量从孩子喜欢的口味、食材找起,下图给大家找了不同种类的范例,各位家长可根据孩子目前的程度自行排出硬度等级。
蔬菜干、果干类
水果类
主食类
零食类
蔬菜肉类
2、对于咬肌无力的孩子
1)比基线食物硬一点的细条状食物
1厘米*1厘米*5厘米
例如:百奇饼干条、苹果条
2)中等硬的食物较粗条状食物
2厘米*1厘米*5厘米或2厘米*2厘米*5厘米
例如:山楂条、味多美饼干条、苹果条
3)很硬的大块食物
1/8、1/4、1/2苹果大小
例如:小鸡腿、牛肉干、苹果条
四、确定孩子的强化物
明确孩子最喜欢的食物、活动或者玩具等,除了在练习时使用外,其他时间都不给孩子。
五、每天固定一个练习时间
每次练习时间20-30分钟即可。
六、确定一个练习环境
要选择一套适合孩子的桌椅,保持整洁,同时没有其他干扰物,以便于孩子坐好不乱跑,也确保孩子不会随手扔东西或玩玩具。
七、练习
步骤1:
孩子坐在椅子上,家长准备好食物和强化物,清空其他物品,此时家长可以用语言提示来提醒孩子把目标食物吃下去。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
1、对于不接受硬食的孩子,家长根据第三点找出需要尝试的食物,只需要比基线硬度硬一点点的就可以啦,比如:孩子能吃薄一些的薯片,那我们就可以让他尝试厚一点点的薯片作为目标行为,同时参照第四点准备孩子的强化物。
2、对于咬肌无力的孩子,步骤同上,但是我们要选择使用条状的食物作为尝试,这也是为了方便家长可以将食物放置在孩子的磨牙上,同时控制孩子的进食速度。
步骤2:
孩子安静地吃完。
步骤3:
家长给予孩子强化。
03、练习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选定一个目标,不要同时练习多个目标
1、对于不敢尝试硬食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基线以上的食物作为学习目标。当达成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再增加食物的硬度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
2、逐步增加目标难度和丰富度,以吃苹果条为例,我们可以慢慢提升目标行为的难度,一开始可以只要求孩子上嘴唇摩擦一下,当达成此目标后,我们可以增加目标的难度,要求孩子上嘴唇摩擦两下→三下,逐步增加目标的丰富程度。
二、确定强化标准
1、合理运用配对法则,难度越高的目标,给予更多、更好的强化。比如孩子喜欢看《汪汪队》,我们可以根据目标达标的标准将强化等级依次设计为:看5秒→看10秒→15秒→20秒等等。
2、强化要及时,同时需要避免无意强化到哭闹等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做好数据记录
1、当我们在家给孩子做练习的时候,也要做好数据记录,比如每次收10个数据来观察孩子的通过率,如果连续3天都完成80%以上的目标,就可以考虑更换另一种食物了。
2、当我们通过数据表发现孩子可以稳定吃一样硬食后,就可以将这种食物加入到主食中啦。
软和硬从客观角度看,都不是正确解决孩子问题的好方法,即使有效也是表面的、暂时性的,对于孩子问题的根源上没有触及。
1、家长使用软硬方法的实质
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软硬方式实质上是很多家长根据事件发生时自己当下的情绪随意使用的,特别是对于父母中的女性,当自己此刻情绪好时就会选择用软的方式,比如温柔地哄孩子,或者先转移注意力让孩子能安静下来不闹腾,但如果当下妈妈的情绪本来就不好,一般看到孩子闹腾不听话了就会随情绪一致而用硬的方式,或者高声呵斥制止,或者生拉硬拽。所以大部分家长使用软硬的方式会跟随自己当下的情绪,而不是专注于孩子问题本身,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如果父母脱离了孩子问题本身,而根据外在的随机情绪来选择方法势必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认知:“我妈管我是靠她的情绪的,不是看我的问题”,时间久了,孩子就把住妈妈的脉了,以后就会用这种方法来威胁父母从而达到自己的需求目的,也就是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了,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很容易忽略事情本身的对与错,而过多去关注周围人的反应,根据这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甚至是危险,特别是等到孩子长大融入社会后。
2、处理孩子的问题正确而有效的方法
在生命最初的阶段,孩子判断事物的标准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得来的。如果从小父母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不是靠自己的喜好、情绪、环境、人而变来变去,而是一定会只针对问题本身客观地、公正地去看待评价解决,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学习到这种处世态度,这样的态度也会让孩子更容易看到世界的本质,更容易做到公正客观。
那么从小对待孩子的问题时如果父母能够只是和孩子谈乱问题本身,不要牵扯进任何对于孩子人格上的指责、辱骂、诋毁、贬低,那么孩子是能够接受的,因为父母说的是犯错的事,而不是孩子我这个人,这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成人通常会小瞧孩子的理解力,高估自己的经验,但很多时候如果成人能够做到尊重孩子,孩子内心会非常懂,也特别愿意去和父母说,而且能听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愿意去做一个好孩子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是他们很多时候缺乏经验和成人的正确引导,他们需要犯错的机会。
3、父母判断孩子的问题的正确方法
如果父母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儿童教育理论,也不通晓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那么在判断孩子问题的时候就要慎之又慎,因为大部分时候父母所说的孩子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只是违背了父母当下的认知水平,孩子没有做到父母期望的样子。孩子的行为是不是真正有问题这要从专业角度来分析,而且任何孩子的问题的背后原因都是比较复杂的,是这个年龄段都会发生的正常现象吗?还是孩子情绪导致的行为问题?还是环境的突然改变?还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行为来对抗了等等,当孩子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发展好时就会出现相对较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所以首先看到不满意的,父母先控制情绪,仔细观察孩子,他为什么会这样,什么情况下会这样,要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原因通常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找起来特别难,需要一定的专业性,一旦找到原因相应的办法也就出来了。
除了上述这些点以外,是否孩子本身就独立性强,从小有主见,而且还特别执着,属于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主?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需要父母能够跟得上孩子的节奏了,如果能了解孩子大脑里的所思所想也就更容易解决了,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了,可以开始独立思考了,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这个问题背后也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孩子,需要父母能够正确区别出来才能很好地解决。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